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清朝同人]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在线阅读 - 第185页

第185页

    康熙也是一头雾水,尤其是胤礽放过火铳之后。不过他相信胤礽会处理好,便一只等儿子的回复。

    另一边,略微能听懂一点的阿哥们,则纷纷微微探身向前,想努力听懂他们二哥在说什么。只有完全不懂的大阿哥在问九阿哥,“老九,太子与那个洋人叽里呱啦的说什么呢?”

    他因为督军公务繁忙,一天也没上过胤礽的英语课堂,所以自然也是一点都懂。

    “在坑人。”九阿哥语气坚定,又带了几分幸灾乐祸。

    “这样啊”大阿哥语气微妙,“那洋人可是倒了大霉了。”

    “可不是嘛。”一旁的三阿哥跟着唏嘘道。他还没见过太子想坑人,有失手的时候呢。

    所有的东西都介绍完,麦尔斯决定都买下。没办法,他现在可是明白了,不买这东方的国君也不会放自己走啊。

    胤礽则开始向康熙汇报情况。他说完之后,全场官员倒抽一口凉气。

    那些衣料之类的,他们胤礽家里夫人时常念叨,自然都知道大概价格,符合身份又略精贵些的衣料,一匹不下百两也是有的,但是太子爷卖给洋人,一匹竟然卖出了三百两的价格,对薪俸一月只有几十两的官员来说,也是天价了。

    他们更没想到的是,那样人竟然能毫不犹豫的买下来。(麦尔斯如果知道他们内心的想法,肯定会特别愤怒。爷哪里是毫不犹豫,爷是被他手里的火铳吓唬的好吗!)

    康熙也很震惊,他不知道胤礽准备了这些东西,还以为儿子奉行打一个巴掌一定要给个甜枣原则,本以为是让他赏赐给洋人的,没想到是卖出去的。

    但是他也不会怪儿子办事不利,毕竟这样充盈国库的好事,他儿子也不是第一次干了。

    康熙笑着说了几句场面话,又另叫人准备了点赏赐之物给麦尔斯。不过怎么说呢,羊毛出在羊身上啊。

    麦尔斯谢了赏赐,心道自己总算没有白被吓唬这几遭,买完东西还送赠品,也不算亏。买都买了,宴会自己也参加了,他觉得自己大概可以告退了吧。

    正要开口时,胤礽却抢先一步道:“既然你是代表不列颠来贸易,如今贸易已成,我们总该与签订正式的合约才是吧。货物收储,概不退换。”

    说着,便让人呈上了两份契约。他早早的用中英文各写了一张。

    麦尔斯不太懂这个,只是粗略看了看,便签字了。

    胤礽知道这可能是一锤子买卖,不过手里有了这个条约,将来大清更强大了,便可将此当做对不列颠的掣肘。

    契约签完,麦尔斯想了想,又以使者的身份请求看一下国王的军队,还强调他们历来尊重强者,他希望能把今日看到的都转述给自己的国王。

    麦尔斯觉得,既然贸易已成,那么这一点小要求这东方的国君应该不会拒绝。如果国君不拒绝,那么他的两个任务就算都完成了。

    这一点很对康熙的胃口,他向来喜欢展示皇家强大,于是命人就把宫中御前侍卫给拉出来展示。

    胤礽早有准备。即使不列颠使者不要求,他也会想办法提醒自己汗阿玛把骁骑营拉出了练练的。所以他就命人早早的把侍卫们的装备换了,银色铠甲配统一长杆火铳,还另有配剑,一队人马齐整整的迈着大步走出来,远远看去气势骇人。

    麦尔斯被这惊人的整齐震撼到。他现在知道了,这个国家并非运气好,确实有实力打败俄国。

    等侍卫们演练一番撤下去后,麦尔斯不用人催便上前行李道:“大清朝的实力小人已经看清楚了,回去一定会如实禀告我们的国君。希望未来不列颠大清,能成为最坚实的伙伴。”

    康熙自傲的笑道:“朕与使者心愿相同。”

    胤礽吁了口气,总算没白费孤一番筹划。

    他脑中的系统跟着道:“殿下的任务又完成了一件。”

    宫宴散后的第二日,麦尔斯又被白晋招待着在京城玩了一圈,他们两人昨晚都在场,自然知道麦尔斯被太子坑了好大一笔钱的事情,看着麦尔斯的目光都略带同情。

    但是麦尔斯浑然不觉。在京城又逗留了几日之后,他才领着自己的人,踏上了回乡之路。

    杨衍裘的货,和其他所有商人的货销售一空。杨衍裘请旨进宫谢恩,但胤礽没见他,因为送走了洋人之后,他开始想着如何说服他汗阿玛打东瀛。

    第101章

    麦尔斯离开后,户部很快就把理好的账本呈给了康熙。这账本原有两份,一份是杨衍裘呈上的东西本来的价格,另一份是他预计会有的毛利。

    可谁知道这两本账本都没派上用场。太子爷一番施为,朝廷空手套白狼一般转了之前的数倍银子。

    康熙翻开账本,眼神一一略过那些珍宝本来的利润。就算亲眼所言,至今也还觉得诧异。

    以往番邦来朝,他照例是要给点赏赐以显示大国风范的。这次没想到太子一番戏弄,不仅帮自己省了许多赏赐,竟然从洋人那里直榨出了十几万两的银子。

    不过他除了诧异儿子的本事,对泰西之人的处境也很好奇。前明时郑和下西洋,回来时上报永乐皇帝,直言所见之处皆穷困潦倒,与大明富庶繁华天差地别。就算有夸赞讨好之意,向来也不会夸大太多。

    不过依今朝洋人入京这一番看来,泰西的洋人与郑和所述,相差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