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页
书迷正在阅读:娇娘春闺、表哥们都对我感恩戴德、[综漫]我在横滨满脸问号的日子、我有一颗玉明珠(穿书)、替身王妃娇宠日常、贪酒、[影视同人]第三种爱情续——再见艳阳天、[暗金烂狗]神待少女与野犬、给将军冲喜以后、[综漫]神助攻荒霸吐
“纽沁根先生,我记得在决定买入西班牙公债的时候,我们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持有的时间要长一些。而且现在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将来除了本金两百万法郎外,收益暂时先不收回法国。”欧也妮慢慢说了自己的计划。 “现在西班牙的立宪派与王室正在博弈,俄国好象也插手了,为了维持平衡,双方都没有搅乱资本市场的意思,公债还可能升一升。等过一段时间,比索对法郎的比价重回六比一的时候,就可以出手一批公债,足够把本金保住,运回国内就行。” 纽沁根计算着,发现哪怕西班牙本国公债维持现有价格不动,比索对法郎的比价重回六比一的话,只要卖出四分之一的公债,就可以收回全部本金,看向欧也妮的目光里全是崇拜:“一切会按照您的想法进行,小姐。” 葛朗台的计算能力一点儿不比纽沁根弱:“欧也妮,这次的投资,是从你的六百万法郎里出的对不对?”跟纽沁根银行没有什么关系。 让葛朗台失望的是,欧也妮摇头,纽沁根气的大喊着让他认清现实,葛朗台比纽沁根更愤怒的摔门回自己房间生闷气——三倍的利润,竟然要和人按股份分红,这个女儿一定不是他生的。 可是半夜他还是起来了一次,跑到欧也妮的房间门口听听动静,好象听到了沉睡的呼吸声,又好象没听见,这才转身回自己的房间。他觉得欧也妮的府邸虽然房子多,竟然没有修一间秘室,用来储存金子,让他半夜睡不着的时候把玩,失败。 泰伊古太太乘车在布洛涅森林跑上一圈,巴黎人都知道欧也妮小姐渡假回来了。这个消息没有引起什么波动——巴黎的夏季是寂寞的,没有人举办舞会,剧院的演出也停止了,出门旅行的不止欧也妮一个人。 只有一小部分人,悄悄把目光盯到了格拉桑身上——欧也妮小姐不会无缘无故结束渡假,说不定要在公债上有什么大动作。做为欧也妮小姐的操盘手,格拉桑的举动,可以代表欧也妮小姐的意向。 格拉桑很沉得住气,他没有进行任何一种公债的买卖。 因为早在欧也妮离开巴黎之前,就已经让格拉桑把那一百万法郎连同上次的赢利一起,,除了购买黄金外,都悄悄买成对西班牙公债。二十多天的时间,几次出手,格拉桑现在就算是还想买入,也已经没有资金了。 对西班牙的公债,已经缓慢的涨了起来,不是对葡萄牙公债的那种涨法,可是终归是在涨。 欧也妮对帐面上的涨跌没有什么兴趣,她现在的任务就是安抚好葛朗台那突然暴发的老父亲之心。这一次到巴黎的葛朗台,盯欧也妮盯的很紧,不管她去会见纽沁根还是格拉桑,他都会陪同。 这让泰伊古太太不得不再次出面,会见了还留在巴黎的博诺先生。 “什么,让我报道英国佬的成就?”博诺觉得不是自己疯了就是欧也妮疯了,要不就是泰伊古太太传错了话:“德.泰伊古侯爵夫人,我是不是听错了,其实欧也妮小姐想让我报道的,是关于法国科学家取得的伟大成就?” 泰伊古太太一脸不屑:“法国的科学家和小姐有什么关系,难道还想让小姐给他们出研究经费吗?”不存在的,那些科学家又不是公债。 “小姐说了,那个蒸汽机车会成功的,所以你现在报道的话,别人都会觉得你有前瞻性。”泰伊古太太把欧也妮的意思完整的传达给博诺。虽然她也不知道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觉得小姐好象在计划一件很大的事儿。 就是一种感觉,一种让人跟着热血沸腾的感觉。 第52章 博诺跟欧也妮合作过不止一次,欧也妮出手不是一般的大方,让他无法拒绝每一篇稿件真金白银的收获,以及随之带给自己的声望——因为几次超前的报道,他已经得到了《法兰西日报》幕后老板的重视,在几次重要的场合都亲切的跟他握手,称他是《法兰西日报》的希望之星。 这一次也是如此。博诺报道了从英国旅行归来的目击者那里得到的消息,声称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为蒸汽机车的东西,这件东西很可能改变人类的文明进程。 嘲笑的声音此起彼伏,博诺在收下那一千法郎的时候,就已经想过这个结果,并不能对他造成伤害。反而是在别人嘲笑他的时候,犀利的反击回去。 新闻工作者的嘴,说起什么来都引经据典,哪怕博诺一天始对蒸汽机车一无所知,事后还是马上向英国的同行进行了解。 他觉得欧也妮是对的,这个蒸汽机车如果试车成功,真的有可能缩短人类文明的进程!可这东西是英国佬发明出来的,如果真的让它试车成功的话,对法国说不定就是灾难! 做为金钱至上的人,博诺不是什么爱国者,他就是单纯的不喜欢英国人,是刻在灵魂深处的不喜欢。哪怕是德国人发明了蒸汽机车,博诺都不会如此愤怒,现在英国佬想成功,他不愿意让它如此顺利! 于是《法兰西日报》接连刊登了几篇博诺的报道,一次比一次分析的深入,一次比一次危言耸听,到最后连英国马上会把蒸汽机装备到轮船上,借此增加海上实力,最后威胁欧洲大陆都分析出来了。 欧也妮一直关注着博诺的报道,看到这里不由大声笑了一下,这脑洞也太敢开了。她向泰伊古太太说:“明天,您应该把帐目跟博诺先生结一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