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赵岭来了
周显通的眼睛中满是羡慕,此时的他,也只能羡慕。 晚上,陈松将市舶司所有的属官都叫到了市舶司衙门的前厅中。 作为主官,陈松高坐上位。 剩下的官员按照官职大小,依次坐在两侧。 夏杨是市舶司副提举,再加上和陈松共事过一段时间,虽没有明确表态,可在别人眼中,已经是陈松的人,顺势坐在陈松左边下首位置。 俞敏是这次出海的主要负责人,坐在了陈松右边下首位置。 朱元璋派出来的人当中领头的坐在俞敏的下面。 此人叫做林海良,祖上是辽东那边的汉人,会说高丽语言,是朱元璋特意从京营中挑选出来的。 “诸位,如今火铳已经到位,陛下已经同意了本官的策略,所以,本官决定,不日将由俞将军率领三艘战船前往高丽,不知诸位有何意见?”陈松看着大厅中的这些官员,开口说道。 夏杨和陈松共事过一段时间,和陈松关系不错,陈松话音刚落,夏杨就站了起来,“下官也是这样认为的,如今我市舶司一切准备就绪,是时候去一趟高丽,为以后的贸易做好准备。” “下官也没有意见!”另一个副提举杨己宽站了起来,开口说道。 这事是朱元璋同意的,这些官员哪里有反对意见? 大厅中的这些官员全都同意下来。 接下来的时间当中,陈松就走哪一条海路,去多久,都去哪里等问题展开了谈论。 时间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后半夜,才拿出来一个准确的方案。 出海的时间定在了三天后,天气渐冷,如今已是深秋,眼看着冬天就要来了,此次出海,要赶在过年回来。 三天之后,陈松率领市舶司所有的官员来到了码头,为俞敏送行。 陈松端着一碗酒,冲着站在自己面前,衣着铁甲的俞敏道:“愿君此去杀敌寇,提携玉龙破楼兰。” 俞敏接过酒,一饮而尽,哈哈大笑道:“皆大人吉言,比去定然勇立功勋,定不会辱没我大明的名头。” “好,好,好!”陈松连说三个好。 俞敏冲着陈松抱拳,大声道:“大人,末将去也!” 说罢,俞敏领着手下登上了战船。 杨昌跟随着俞敏登上了战船,杨昌是老江湖了,有他,陈松放心。 在陈松的注视下,三艘战船远航。 陈松清楚,市舶司能不能赚钱,就看俞敏这一次的成果了。 “只愿能够顺利回归吧。”陈松低声嘟囔了一声。 站在一旁的夏杨看向陈松,“大人,是不是该采买货物了?” “户部的批款下来没有?”陈松问道。 夏杨点点头,“已经下来了,户部批款,银两千两,钞三千贯,铜钱两千贯。” 钞就是宝钞,明初的宝钞还是比较坚挺的。 本来朱元璋打算直接给陈松调拨一些货物过去,可是陈松觉得这样容易混乱,不便管理,所以就让直接拨钱。 如果直接调拨货物的话,给人的印象不够直观,赚了多少钱不够明显,而且还容易生出龌龊。 市舶司刚刚起步,陈松不允许出现任何问题。 如果给钱,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赚了多少。 陈松说道:“这些钱拿出一半,剩下的一半先封存。 拿出来的这些钱用来采买棉布、瓷器、丝绸等物品。” 因为不知道什么东西在高丽卖的好,什么卖的不好,所以陈松打算先用一半的钱探探路,探查清楚之后,再大规模采买。 “好,下官这就去安排。”夏杨回道。 战船逐渐远去,最后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海平面。 陈松站在码头上,海风吹起他的衣角。 金秋时节,南方不比北方,秋高气爽天正凉,阵阵海风吹来,凉爽铺面。 陈松没有享受这股凉爽的意思,他想着后面的事情。 以后海禁开启与否,全在松江府市舶司衙门上。 若是松江府市舶司失败,海禁不可避免,若是成功,海禁可能会被废除。 陈松的身上肩负着时代的重担,这片土地的未来在陈松手中,压力不可避免。 市舶司衙门的属官早已散去,只剩下陈松一人。 夕阳西下,海风平缓,海浪声入耳,陈松待了一会儿,回到了市舶司衙门。 市舶司不比其他衙门,尚未走进,陈松就看到了进进出出的吏员。 这是一个以贸易为主的衙门,要核算何种货物的往来。 尽管尚未大规模进行贸易,但忙碌却不可避免。 来到后院的书房中,陈松看着挂在书房墙壁上的一张海图。 这张海图是从杨昌交给他的海图中节选出来,然后放大的。 此时距离后世有将近六百年的跨度,黄河尚且改道,更别说海域情况。 这张海图是去高丽的海图,距离现在超不过三十年的时间,就算有些差距,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这里是松江府,这里是高丽……” 陈松站在地图面前,眯着眼睛,仔细的看着,说不担心肯定是假的。 接下来的时间,市舶司趋于平静。 夏杨和杨己宽负责着货物的采买,陈松当了一个甩手掌柜,除过按时清点货物查看帐簿之外,就是去码头边溜达。 日子总体上过的比较清闲,主要还是市舶司的架构比较清晰,陈松不需要亲力亲为,只需要掌总就行。 而且,陈松不认为市舶司中有混吃等死的官员。 这些官员都是朱元璋派来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朱元璋可要比陈松看重市舶司,故此,朱元璋不可能派一些夯货过来。 …… 陈松带着李三娃和张铁牛在码头附近转悠着。 这是陈松每天干的最多的事情,来到海边,陈松的思维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思考问题的速度也会快上不少。 陈松停下脚步,双手插在腰间,脚下的水泥地面广阔,如今这里还没有任何货物。 陈松相信,不久的未来,这里定然会成为一个繁忙的码头。 郑大胜带着几个衙役朝着陈松这边跑来,一边跑,一边大喊,“大人,大人,有事,有事!” 陈松转过身子,看着朝自己跑来的郑大胜,“有事?有什么事?” 郑大胜来到陈松面前,双手撑着膝盖,不停的喘气。 “什么事情?如此焦急?”陈松问道。 缓过气来后,郑大胜回道:“大人,是这样的,您的家乡来人了,下官把他带到了市舶司衙门。” “我家乡?”陈松一愣,反应过来后追问道:“可知姓名?何时到的?” 陈松迈开步子,快步走向市舶司衙门。 郑大胜跟在陈松身后,回道:“大人,好像是您表弟,一共有三个人。其中一个是您的表哥,他带来的,还有一个大高个。” “表弟?赵岭?” 陈松的速度更快了。 刚刚回到衙门,陈松就看到穿着打着补丁布衣,坐在大厅中局促不安的赵岭。 赵峰坐在赵岭的旁边,显然,赵岭是赵峰带来的。 见陈松走进来,赵岭一脸兴奋,急忙迎了过去。 陈松也是一脸兴奋,来到赵岭身旁。 “你怎么来了?就你一个?舅舅舅妈呢?” 陈松拉着赵岭的胳膊,一连串的问询。 赵岭一脸笑容,道:“哥,来的人不止我一个,我和高二柱来的,高二柱出去了,我就在这里等你了。 我之前去了家里,只是你没在,所以大哥就带着我和二柱来这了。” 赵峰站在一旁,插话道:“高二柱说他从来没见过大海,被几个衙役带出去看海去了,估计一会儿就回来。” 高二柱陈松知道,这是一个处事圆滑,头脑灵活且身高体壮的主。 “快快快,快坐下。”陈松急忙安排着赵岭坐下,坐定之后,陈松开始询问细节。 赵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到,走的哪条路,为什么来等等原因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原来是赵铁绳种的土豆和红薯丰收,赵铁绳就想着让陈松尝尝,顺便再带点过年的年货。 儿行千里母担忧,虽然赵铁绳只是陈松的舅舅,但对待陈松和亲儿子没什么两样,甚至比亲儿子还要好。 陕西和应天府之间相隔千里,交通不便的明朝,若是没有顺路的同伴,其中艰难自不必说。 明朝虽然有驿站,但那是朝廷机构,只负责承送公文,不接受民间货物。 本来赵铁绳自己想亲自来一趟,可奈何一次杀猪时闪到了腰,如今腿脚不便,走不了远路。 至此,赵岭接过重担,说自己去一趟应天府。 赵铁绳本不想让赵岭去的,奈何执拗不过,只能同意。 让赵岭一个人去,赵铁绳放心不下,所以找到了高二柱。 高二柱是赵铁绳村子里的,长的人高马大,有一把子力气,为人处事相对圆滑,所以赵铁绳就找上了他。 他有两个哥哥两个弟弟,家中排行老三。 人常说:爱大的偏小的,中间夹个受气的。 高二柱在家里就是这么个状态,加之赵铁绳向高二柱的父亲保证,只要高二柱能陪着赵岭去一趟应天府,定然会给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