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快穿]红楼虐我千百遍在线阅读 - 第269页

第269页

    没分宗几日,贾珠与贾琏就在杨先生的带领下回了京。两个孩子一走大半年,不光身量见长,就是气度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再是在府内时,事事依赖长辈的模样,把个贾母看得又是欢欣又是难受。

    “去吧,去给祖宗们上柱香,告诉祖宗一声,你们两个学有所得,全赖祖宗保佑。”贾母吩咐两个孩子。

    贾珠贾琏被人带了下去,谁知却不是去宁国府,而是往着自己家一处堂皇之处而去。小哥俩个一问才知道,自己不在京中,将军府已经与宁国府分了宗。这分宗可是大事,两个从小受着宗族教育的半大小子,不由得就脑补出了自己家里受到了原来族里的欺压,才不得不忍辱负重等等情节。

    “来人,去取了鞭炮来。”贾琏沉着脸吩咐了一声。贾珠只愣了一下,也就知道了贾琏为何要如此做——你们不是看我们不起吗?现在就让你们看看,我们离了你们,不光没一日不如一日,反而更加兴旺了!

    也不问长辈,两个小家伙就把这事儿给办了。别管宁国府还有别的贾姓族人听了这鞭炮声做何感想,贾母与邢、王两人听了还是怪解气的。哼,看看吧,我们家里出息的孩子多着呢,可不是你们那些天天只知道招猫逗狗的孩子能比的。

    贾政也听到了那些鞭炮声,他并没有制止。孩子们能有家族责任感,这是好事。何况经此一事,他们对宁国府与原来的贾姓族人只怕心里也会有了成见,再与这些人打交道的时候,也会自己小心在意。这样的经历,比他说教多少次都管用。就是贾赦下衙回来知道了,也只夸贾琏有骨气,还当面就赏了些东西给他。

    好生摆个家宴,自家人一起乐呵一下自是难免,只是两个孩子的心情都不大好。不过也没有人怪他们,别说是刚是两个半大孩子,就是大人,让人明打明地嫌弃了,心里也别扭着呢,当然外人都不知道这是将军府自己求来的,要不外面的流言也不会这样经久不息。

    好处也不是没有,比如贾赦休沐日带着贾琏去他外祖父家里拜望,就没有受到多少刁难:自己亲亲的外孙,还是个小小年纪就中了秀才的外孙,就算是老子混蛋了些、可也没耽误成才的外孙,让张家人以为此子肖母,怎么舍得难为?再加上贾赦态度诚恳,也就看在孩子面上放他一马了。

    等听了贾赦的请求,想着与张家再结亲事,人家张家还是做难了。看孩子,自是个好的,不是好的也不能在这样的老子身边,还小小年纪中了秀才。可要是看家世,人家还真是不乐意:已经搭进去了一个姑奶奶,谁家舍得再把女儿推进火坑。

    贾赦也知道张家的顾虑,就把贾政教他的那些话说了:“我自己原来糊涂,以为家里的规矩还不错。谁知道做了官才知道,家里有些规矩与清流人家大是不同。谁是谁非我也不好评判,谁让我是做晚辈的。只是琏儿今后却是要走科举之路的,这行事自是按着清流而行。”

    张家人一听又想偏了,怎么你让贾琏走科举之路,难道那爵位还不想让他袭了不成?气哼哼地没有人搭理贾赦了。贾赦这里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呢,只好带着贾琏回府,继续与贾政商量。

    贾政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好在现在杨先生回来了,他那个脑子才真是适合这个时代官场的脑子,一下子就把症结给二人分析出来了,下次贾赦带着贾琏再拜望的时候,才算是皆大欢喜,张家同意在自己家里或是近枝的人家里,给贾琏相看。

    解决了一个贾琏,比他大上一岁的贾珠也不能耽搁了。贾政现在不是天天在家里歇着吗?好了,带着孩子们参加文会吧。反正两个孩子已经有了个小小的功名,说起来比贾政自己参加这些文会还有名正言顺些。

    只能说清流的行事,到底比勋贵们看起来大气多了。就是在贾赦刚还欠银的时候,那些人面对贾政,也都能笑得如沐春风。当然也可能与清流一般欠银不多或是根本没有欠银有关系。总之就是贾政在家歇着的这些天,人家清流并没有因此而疏远他,反而是有些读书人认为贾政是受了贾赦连累,却从来不抱怨,还处处为贾赦辩解,而对他高看不少。

    贾珠与贾琏这才知道,贾政在读书人中还是颇受欢迎的:因他从开始的时候,就所自己的位置摆得很低,那就是学生。其实有些读书人的官职,并不比贾政高,可是人家贾政就能入下身段向他们请教。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以为贾政是故做姿态,可是时间长了大家就发现,这人不是。

    他向你请教的问题,你给他解答了,他并不盲从,而是自己回去再找书读,再印证。就这样贾政看的书越来越多,与人探讨起学问来,从刚开始的听多说少,慢慢地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再到有理有据地与人辩论。这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了。毕竟大家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总有些琐事缠身。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读书,总是让人服气的。

    等他带着贾珠两个出现在文会上,已经在圈子里小有名气了。连带着别人对贾珠两个都挺客气,这让贾珠两个受益匪浅:好些他们只闻大名的儒林名宿,都亲自考校起他们的学问来。

    好在杨先生教导有方,贾珠两个就算是心里紧张,可是还是尽自己所知,回答了别人的提问。可能他们的回答还很稚嫩,也可能里面有些偏颇,可是没有人能否认,这两个孩子是用了心思与功夫的,其中有些见解,对这些满腹文章的读书人来说,也有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