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节
汪印所禀的,是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如今朕得了永州城,还得了大雍隐卫的头目,乃是双喜临门! 作为一国之君,还是经历过十几年前那场战争的人,永昭帝实在太清楚捉住大雍隐卫头目的意义了。 当年,正是因为大安朝密探首领的叛变,所以他才遭遇了那场天大的灾祸,时移世易,现在大雍的隐卫头目落在了他手中。 隐卫的情报,当然价值连城,难怪大雍会舍得用永州城来换。 如果是之前接到汪印的奏报,永昭帝定然会震怒异常,会担心影响永州城的交接、会担心大雍兴兵,也会立刻处罚汪印,但是…… 现在大雍的承泰帝驾崩了,他担心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实际情况是,所有的好处都被他得到了! 哪怕他再忌惮汪印,他也不得不承认,汪印此事做得太好了,太合他心意了! 良久良久,永昭帝下令道:“传朕旨意,着兵部对雁西卫大将军汪印进行嘉奖,记功一次!” 罢了,现在朕还得用着汪印,且给其一点好处也无妨,朕还想看看,汪印还会给朕带来什么! 第746章 飞逝 日落月升,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已是永昭二十五年春天了。 三年的时间,许多事情变了,当然也有许多事情没有变。 仔细算来,汪印就任雁西卫大将军已经四年多了,在他的带领下,雁西卫有了明显的变化。 距离雁西卫驻扎地不远的宁州马场,成为了大安朝最大的马场,并且从大雍朝引进了许多名种马匹,因此,大安朝的马市中心从关外道移到了雁西道; 因为马场的壮大,雁西卫士兵将领的家眷们越来越多。 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家眷只能自给自足,但是后来她们创造的钱财已经可以用来供养雁西卫士兵; 因为雁西卫士兵持之以恒的剿匪行动,雁西道为祸一方的贼匪都被拔起来了,虽然匪盗不可绝,但也只是零星行事,再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还有…… 这些变化,都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出现,而是点滴出现、循序而进,身处其中的时候,还不能觉得有什么变化,只有隔了三四年再去看时,才发觉大变样了。 当然,其中变化最大的便是雁西卫本身。 经过四年的淬炼捶打,雁西卫成了大安十大卫中战力最强、凝聚力最高的卫,是大安朝最坚固的屏障,也是大安朝最锋利的尖刀。 兵者乃国之重器,而雁西卫是重中之重。 雁西卫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主要功劳当然归于汪印汪大将军。 从缇事厂督主到雁西卫大将军,汪印依然是让人闻而色变的存在,震慑力比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四年前的汪印手中只有三千缇骑,如今的汪印却执掌十万士兵。 更恐怖的是,这十万士兵在他的训练下,本事突飞猛进,与缇骑的差距越来越小,至于忠心……在雁西卫没有人会说这个,但从雁西卫士兵凝聚力就可见一斑。 当年汪印辞去缇事厂督主之位、就任雁西卫大将军的时候,不少人都知道这是皇上要削弱汪印的权势,某些人对此拍手称快,暗暗等着汪印的下场。 但是他们等来的,却不是汪印的消颓势弱,而是等来了他一次次立功,而是等来了他的威望和权势越来越重。 在不知不觉间,汪印已赢得了雁西道所有人乃至大安朝许多人的尊敬爱戴: 对雁西卫士兵将来来说,他是大将军,是他带领着大家经历一一淬炼,使得雁西卫成为一支威武之师; 对雁西道的官员百姓的来说,他也是大将军,是他为雁西道创造了一个平和的环境、改变了雁西道混乱的状态; 对于国朝其他官员和百姓来说,汪印领兵镇守雁西道、为拓展了国朝的疆域…… 凡此种种,难以细说。 这会儿,在雁西卫大将军营帐内,孙长蕴恭敬地向汪印请道:“大将军,我打算孝期满了之后就去京兆,准备明年的科举了。” 听了这话,汪印抬头看着跟前的年轻人,淡淡点头道:“可,也该是时候去京兆了。” 孙长蕴跟在他身边三年了,该接触的、该懂得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科举出仕,在仕途中历练、将所懂得的知识用在朝堂中。 “是,我打算夏天就出发,在此之前我会将事情都交接完毕……这三年来,多谢大将军教导了,我,我……”孙长蕴声音略哑,神色动容。 “无须如此,谢大人将你托付给本将,本将只是不想负谢大人所托,你勿忘谢大人遗志,便是最好。”汪印这样说道,眼神不禁带着一丝柔和。 谢玠过世快三年了,在接下永州城没有多久,他便病倒了。 许是因为年纪老迈,许是因为水土不服,这一病便如山倒,哪怕朱太医等人竭尽所能,也没能留住他的性命。 这个谨小慎微了几乎一辈子的国朝重臣,在他致仕的前几年,一改自安的处世为官作风、仗义为曲公度出言。自始真正无愧于他的官位,足为台阁重臣。 他死在任上的、死在异乡,他合眼之时,身边有裴解、汪印等追慕官员,有孙长蕴等并秉志弟子,并无多少遗憾。 他身死消息传到京兆的时候,据闻永昭帝大恸,长哭道:“朕失谢卿,如鸿入寒冬,痛也。” 随后,永昭帝赐谥“诚”,以表彰其为人官德,倒在京兆引起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只是,汪印每每想到“诚” 字,心中都有说不出的感觉。 实心施惠曰诚,秉心如一曰诚,谢玠是做到了,但皇上对谢玠,是不是如此? 若皇上没有令谢玠前来接管永州城,或许谢玠还有好些年可以活吧。 往事已不可追,后来尚可期,亲眼看着谢玠最疼爱最看重的弟子一步步成长,汪印心想若是谢玠泉下有知,也会感到十分欣慰。 如今,主动为谢玠守孝三年的孙长蕴也到了离开的时候了…… 孙长蕴前来请辞,让汪印想起了谢玠,心绪颇为起伏动荡。 谢玠过世的时候,除了忧心家人弟子之外,还忧心这个国朝。 如今的国朝,比之三年前如何呢? 郑重仍旧是太子,五皇子郑繁越得帝心,皇后日益权重,大动荡没有,暗涌不时出现。 不管怎么说,比起动荡难平的大雍朝来说,已经是很好了。 而本座……皇上对本座越来越忌惮,却也越来越不敢动,这是好还是不好呢? 叶绥便是在这个时候来见汪印的,她匆匆进来,脸上有压抑不住的笑意:“大人,那边终于有消息了!” 第747章 突破 叶绥所说的“那边”,是指大雍朝。 三年前大雍承泰帝驾崩,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登基为帝的乃是平时毫不起眼的十九皇子申密。 承泰帝留下了遗诏,也留下了不少辅佐重臣,倒是让申密压下了其他皇兄皇弟,堪堪能顺利登基,得以改元正景。 又正又景,足以说明了申密这个新君内心底气的不足,但是不管怎么说,大雍朝如今的皇上是正景帝,而不是旁的人。 正景帝登基已经三年了,在辅佐重臣的支持下,将能够威胁皇位的皇兄皇弟杀的杀,贬的贬,纵然是如此,皇位却还不是十分牢固。 主弱臣强,非国之吉兆,承泰帝留下的那些辅佐重臣势力太大,加上得到太后陆闻莺的支持,已成了可以和正景帝对抗的庞大势力。 这两股势力势力相争,致令大雍朝局动荡,这是大雍朝的不幸,却是大安朝的幸运。 事实上,大雍如今这样动荡,当中少不了大安朝\特别是汪印的手笔。 毕竟,大雍的陆太后乃是汪印暗中扶持的,就连承泰帝驾崩前立陆闻莺为皇后的诏书,也是汪印暗中让密探伪造的。 两国相争,此消彼涨,过去大雍对大安朝来说是虎狼在侧,现在已不足为患了。 当然,汪印也不希望两国起战争,并没有对大雍逼迫太过,只想用这种钝刀子割肉的方式不断削弱大雍的国力,直到大雍彻底没有危险。 多得承泰帝驾崩前以永州城换人的旨意,使得汪印知道了屠枭乃是大雍隐卫的首领,也从屠枭口中知道了大雍朝的暗桩钉子。 在大雍新君登基的时候,汪印与鸿胪寺丞韩珠节联合起来,将这些钉子连根拔起。除钉的那三月,从京兆到各大大道的州府,许多地方血流成河\官员们人人自危。 这种铁血是为了替大安朝接触危险,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百姓,所以不管是汪印还是韩珠节,都没有任何犹豫迟疑,只恨不得斩草除根。 时至今日,大雍的暗探已被拔得七七八八了,当然还有不少漏网之鱼,但比之前已经很好了。 在汪印看来,以正景帝现在所面临的局面,也没有精力没有人手再去布置庞大的情报网,大雍的隐卫虽然还是极为强悍的力量,但在大安境内已没有太大威胁。 暗探之事,也不能通过三个月就能毕其功,但这样的结果,已足以让鸿胪寺所有官员都笑逐颜开了。 经这些事,韩珠节对汪印的佩服又再加深了许多等等这细节,当然也无须细说了。 现在叶绥所说的好消息,是大雍申玲珑传来的消息,说的乃是叶绥这几年最为关心的事情。 那便是有关汪印身上所中的毒药的线索! “大人,申玲珑他们终于确定了,封默当年得到毒药的地方,就是在乌夷!”叶绥兴奋地说道,眼神熠熠闪亮。 兴奋几乎从她的胸口溢出来。 封默是正景帝的舅舅,也是当年大雍骁卫营的副将,汪印身上所中的毒药,就是封默放在骁卫营里面的。 这三年来,叶绥一方面与正景帝联系\假意向其提供了不少情报,从其口中得知了不少线索;这些线索再加上申玲珑和缇骑的查探,方向越来越明晰。 根据种种情报,叶绥已经很确定封默的毒药是从大雍周边的小国得到的,经过近千个日夜的查探,现在终于有了确切消息。 乌夷,毒药是从乌夷出来的! 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叶绥兴奋的了,再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她几乎喜极而泣。 “大人,我相信这是真的,是真的。”不待汪印回答,叶绥便急急说道,整个人都十分急切。 汪印听了,心中同样起伏不已,但神容倒没有显出多少来,他按捺住自己的激动,努力平静问道:“小姑娘,你确定?” 叶绥已过二十岁了,不算小姑娘了,但汪印还是习惯这么称呼她,总觉得这是两个人之间难以言喻的亲密。 他当然相信叶绥的判断,但是毒药的线索寻觅得太久了,十几年的等待期望一下子就出现在眼前,他仍旧持谨慎的态度。 他很想相信,却又不敢相信。 手握十万大军的汪将军此刻颇有些手足无措的感觉,显得整个人都有些异样。 叶绥重重点头,肯定道:“大人,这没有错的,已经查探了那么多可能,缇骑已前去乌夷查探过了,据闻乌夷有一个部落,就懂得配制这样的毒药。” 乌夷人既然懂得配制这些毒药,那么就一定会有解毒的办法。 汪印皱了皱眉头,说道:“乌夷的部落,如果真的是乌夷的话,本座早就能查探出来了,可是为何会藏得那么深呢?” 叶绥的兴奋也渐渐过去了,保持冷静说道:“据说是很隐秘的部落,十分精于炼药医治的,这一次若不是大雍压迫得厉害,这支部落也不会出现,如此才让缇骑查到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