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翡翠交易会
腊月里的汴京城被白雪覆盖,身处高楼远望江山,有一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既视感,虽然天气严寒,依旧挡不住京城富家子弟的热情。 青竹山庄通过半个多月的造势,精心打造出的大宋第一批翠玉竞拍已然被传播得街知巷闻,参照数月之前的那一幅大宋第一卷彩画《素女浣纱图》竞价时的盛况,此番韩卓如此费力宣传闹出的动静必然不会小。 自称“大宋第一会所”的青竹山庄腾空出世,吸引了京城所有纨绔的目光,自然也有人看到了当中巨大的利益,纷纷派遣人手混入青竹峰,在花费巨资之后终于将整个会所的运营方式摸了个底掉,各地的会所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 但是高仿也是仿,纵然他们用尽了各种营销手段取悦宾客,却自始至终无法撼动青竹山庄的地位,原因便在于青竹山庄总是在客人们玩腻了一种游戏之后便可以推出另一种新游戏令大家的兴趣重新盎然起来,,而其他人前期的刺探便彻底失去了意义。 所以,大宋众多的会所中,只有青竹山庄一家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而旁人,只能玩韩卓剩下的。 而近期,青竹峰上的拍卖会不敢吸引了京城所有富家子弟的目光,便连自命清高的文人墨客们也受邀前来,只因为韩卓所宣传的那一幅《素女浣纱图》。 竞价的结果令在场所有人瞠目结舌,《素女浣纱图》的价格一路攀升,最终被一位来自通州的富商以八千两银子的高价购得,虽然整个画作的构图简单笔法青涩,却因为图卷以他们从未见过的颜料作画,令所有人眼前一亮,均觉不可思议。 成交价八千两,青竹山庄的抽成高达两千两,虽然依照协议,这笔收入要与拥有青竹山庄地契的李师师均摊,韩卓也是不费吹灰之力将一千两银子收入囊中。 只是简单的几句吆喝,毫无本钱投入,却有如此大的收益,在韩卓眼中,云金诚那小子便是一座巨大的金山,所以在两个月之前收到渔州的信件时,他毫不犹豫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等他一路颠簸到达渔州,换来的却是云金诚的避而不见,理由是自己学艺未精,如今要做的是苦练技艺,短期内并不打算再作成品。 说的是什么胡话?韩卓真想两个耳光将这小子抽醒。 正是因为云金诚掌握着其他人未成掌握的调色手段,他的画才能大卖,等到其他人知晓其中的奥秘,整个大宋开始风靡彩画之时,以云金诚如今的画技,他的画便是白送,只怕也是无人问津。 没有数十年的积淀,谁又敢说与画作一道上有所大成?换言之,云金诚想要不靠投机取巧闯出名堂,至少还需十年。 十年啊,得少赚多少银子? 作为商人,韩卓想的自然是将眼前的利益最大化,不管将来如何,先将能赚的银子赚到,在赚钱的同时提升技艺,两者之间根本不会造成冲突。而云金诚则以为,若要成为大家,自己出手的每一幅画都必须是精品,一幅《素女浣纱图》目前看来的确是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却也很有可能成为他日后每当想起便觉懊悔的败笔,是他最为不成熟的作品。 文人求名,商人逐利,这便是两者之间最为本质的区别。 便在云金诚闭门谢客,韩卓捶胸顿足打骂其为败家子之际,唐钰举着一尊通体碧绿苍翠欲滴的观音坐像出现在他眼前。 城中隐隐约约传来的悠扬钟声将韩卓的思绪拉了回来,此刻已是日落西山的时辰,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青竹峰,为银装素裹的山峰镀上了一层金色。 韩卓看了看一旁燃着的长香,算算时辰将至,大手一挥,令杂役们打开了迎客的大门。 青竹山庄是会员制,入山庄者必须持有特质的银质徽章,这当然也是唐钰的创意,而想要参加青竹峰上的竞价会,只凭徽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宾客们先行展示自己的购买力,能够进入竞价会现场的,是来自各个政权内的非富即贵,站在这个时代的金字塔最顶端的一群人。 漫山的积雪被凌冽的寒风吹起,洋洋洒洒遮住了不算陡峭的山路,北风呼号之中,一辆辆马车沿着铺设至山脚的水泥路面蜿蜒向上,门前广场的停车场上已是车满为患,富家公子与重商巨贾上前见礼,忙得韩卓应接不暇。 山庄外寒风呼啸,山庄内暖意浓浓,便连过道下也铺设了唐钰设计的地暖,窗棂上的窗纸也换成了幽州出产的玻璃,令身处竞价会现场的众人如沐春风。一旦宾客入座,便有侍者送上贡茶与精致点心,有如此高档的享受,青竹山庄的地位自然无人撼动。 “听说韩老板又搞到了一批市面上从未见过的翠玉。” “又是从未露市的东西?韩老板果然神通广大啊。” 数月前的《素女浣纱图》还在为京城子弟们津津乐道,彩画所带来的的震撼还未散尽,想不到韩卓再次出手,此番又是出手不凡。 “何止如此,听说这一次韩老板带回的翠玉可远远不止一件,上次的彩画我等无缘收藏,今晚应该不会空手而归了吧。” 青竹山庄此前的宣传中有过明确的数字,韩卓不知通过何种渠道得到这一批价值堪比西域白玉的翠玉饰品共计二百一十九件,其中大半属于戒指、耳环一类的小件,将放置于城内的专柜标价出售,真正送入竞价会的也只有二十六件。 “其中一尊观音法相与弥勒尊者法相是最受关注的竞价物品,听说洛阳城的白马寺得知消息之后也派人登门请求迎回两尊法相,却被韩老板直言拒绝,放话说想要得到法相,唯一的途径便是参与竞价,也不知这群和尚今日来了没有。” 众人闻言均是四下里观望,果然发现在一处偏僻的角落里,有四位身穿袈裟的高僧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