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红脸白脸
说到最后才哽咽着道:“妾身不过是一只狐妖,受了别人的蛊惑这才敢来祸害大商的社稷。却不料大王对我情深意重,恩重如山,妾身感动之余,便欲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只是自知罪孽深重,求饶之话,又万万的说不出口,一切都任凭诸位垂怜吧……” 她说的凄楚可怜,但是大家伙心里可都是有数的好么?一则妲己痛改前非,自承身份,这本来就算是坦白从宽,应该从轻发落的。 二则这个阵势还不明白么?人家妲己娘娘为啥要弄这么丰盛的宴席请大家来,又如此殷勤的伺候,她的目的那还用说?吃了人的嘴软,这时候谁好意思说什么重话啊? 最主要的当然还是大王殷商的态度,若没有大王殷商的默许,妲己娘娘怎么可能会当众唱这么一出苦肉计来?这分明就是大王已经饶恕了她,却要借着大家伙的嘴来说嘛!当然这也是大王仁厚之处,将这个面子人情留给大家来做…… 闻仲咳嗽了一声道:“妲己,你胆大妄为,欺君罔上,穷奢极欲,祸害忠良,徒劳百姓,倒行逆施……按照我朝律法,那可是万剐之罪!不过念在你也是被人挑唆蛊惑,身不由己才做出这等事,又诚心悔改的份上,倒似乎情有可原,罪有可恕呢……老丞相你怎么看?” 商容摸了摸胡子道:“太师所言极是,虽然妲己有种种罪孽,但终归也悔改了嘛,只要她从此后一心一意的从顺了我大王,咱们又何苦为难她一个女流之辈?大王,老臣斗胆,帮她求一个情,饶她一死,以观后效!” 闻仲道:“老臣也共请之……夷吾,你怎么看?”管仲字夷吾,闻仲等老臣才会称呼他的字。见老太师过问,当即敛容道:“老丞相,老太师之言固然有理,但夷吾却也不敢完全苟同!只因妲己之罪,罪不可恕!若这等罪孽都不严惩,那我大商律法还如何执行下去?难道都成了儿戏和摆设了吗!” 他话音刚落,妲己就又匍匐在了地上,一句话也不敢说。 管仲这么说了,商容和闻仲两位也就都不好再说什么了,因为管仲说的乃是正理,他以理服人,如何能够反驳? 周瑜道:“夷吾大人所言极是,法令不严,那就如同虚设,今日饶过了妲己,明日却还要饶过谁?有功不赏,有罪不罚,赏罚不明,大商何以威严天下!” 这四位老大也真是有意思,两个唱红脸,两个唱白脸,唬的妲己小脸儿一会儿白一会儿红的,心里忐忑不安,七上八下。 大王明明已经饶恕了自己的呀,今日这个阵势也是大王你让我摆出来的,说是要跟大家伙都说明白了,以方便今后共处同事,可是今日管仲大夫和公瑾元帅忽然发威,那却该怎么办呢? 我也不敢求饶,你身为大王自然也不能驳斥这番道理……唉哟,难道大王其实还是深恨与我,所以让我自己给自己摆了一个送命宴席不成? 可大王却又不是这等人呀,他若想要杀我,干嘛还要费这么大的事,直接明正典刑不就得了,嗯嗯,看来他们都是做给我看的……这帮家伙真是厉害,厉害到自己都无法摸清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却听一人呵呵笑道:“我老猪说句话成不成?” 殷商道:“你要说便说,哪个堵住你的嘴了啊?” 猪八戒正色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管仲大夫我问你,平生可也犯过什么错也没有?公瑾元帅,你身经百战,可也是百战百胜吗?” 管仲和周瑜一起愕然,周瑜道:“八戒这话却是何意?怎么问到我们两个身上了呢?你也说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了,我打仗自然也不是百战百胜,一生犯过的错也固然数不胜数了。” 管仲心里暗笑,脸上却作色道:“我自然也是一样,犯错是难免的嘛。” 猪八戒大声道:“招啊!你们两位都近乎圣贤了却还是会犯错,那妲己一个狐妖却如何能不犯错呢?再说了,还有一句话叫做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妲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就应该给她一个补救的机会才对嘛!若是就这样的把她杀了,她白白的丢了性命,却根本于事无补了。还有一条,你们别忘了是有人在背后指示她来做这些的事,杀了她,那幕后之人会如何呢?只怕马上就会再派来一个更厉害狠毒的角色害我大商,害我大王!所以妲己断不能杀!” 管仲沉吟道:“然而……” 小影子忙道:“管大夫啊,我听说过有句话叫什么刑不上大夫,可有此事的?” 管仲道:“是有这话,然而……” 小影子道:“着啊,刑不上大夫,难道就可以加诸到娘娘身上吗?还有若是依你们两位说,娘娘可需要是明正典刑的。那娘娘的罪也得昭告天下的呀,若是这样,那老百姓们会怎么想?外面的官员们会怎么看?那些诸侯们又会怎么说?只怕他们又要借此此事大放厥词了。” 周瑜道:“这是咱们律法森严,正要告知天下知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们还能放什么厥词出来?” 小影子道:“人心险恶呀我的元帅!你想呀,妲己娘娘做这些的时候,是不是大王都知道的?是不是大王亲自下旨办的?老百姓们怎么会知道深宫内院的之事,又怎么会知道这些都是妲己娘娘的所为呢?现在忽然说那些坏事都是一个女子做的,大家焉能不吃惊?难道我大商的社稷,竟然会被一个小女子左右?那今天杀了这个妲己,明天又来一个什么娘娘又该如何呢?大家以后还能信服我大王的威严吗?这是其一。” 大家觉得小影子说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但不料她还一套一套的,这感情还有其二呢? 见她慢条斯理的还喝了一口蜜汁水,管仲也只得问道:“影子都督还有其二?那愿闻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