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苏厨在线阅读 - 第六十三章 扎染

第六十三章 扎染

    第六十三章扎染

    表哥就是程浚,在青神做官,现在是近五十的人,侄婿程正辅,就是八娘的老公,至于俩贤侄,那就是苏轼和苏辙了。

    士大夫交游也是一项必修课,俩侄儿还算好的,嘴炮堂哥的足迹,那才叫一年四季几乎不着家。

    说到这里,苏油便想着得去程夫人那里了。

    到纱縠行考校了功课,程夫人又教授了一阵,两人边坐在院子里,一人翻看账本,一人巩固提问做笔记。

    和程夫人一起学习,苏油一天着急忙慌的心神便会变得异常安静和集中,他非常享受每天傍晚这样的时刻。

    母亲永远是孩子的港湾,他两世孤童,如今更加珍惜这样的时间,心中也将程夫人当作了母亲。

    功课做完,苏油问道“嫂嫂,新式账本可还好使?”

    程夫人用的是心算,拿鹅毛笔勾了总,填上繁体汉字的总计,合上账册笑道“一目了然,我现在每日算是轻松多了。”

    说完又取过边上针线,做起了女红。

    那衣料苏油觉得奇怪,便伸手去摸。

    程夫人笑道“没见过这种料子?这是南方大理国的白叠布。”

    苏油喃喃地说道“棉花做的?不太像啊……”

    程夫人笑道“这不是西北过来的那种棉花,听说是用一种叫木棉的植物,高大如梧桐,用它结出的棉花制作的。”

    这下子苏油明白了,难怪觉得不一样,笑道“这是本色?”

    程夫人说道“嗯,这是素色,给你堂哥做成内衣,经脏,吸汗。”

    苏油说道“其实我更喜欢细麻。”

    程夫人说道“细麻夏日里穿着也舒服,就是支数较少,织出的花样太粗,不合眼,因此一般都是素的……”

    苏油脱口而出“织花当然不行,但是可以印花啊……”

    程夫人手上的针线一下子停了下来“印?如何印?”

    苏油也是一怔“蜡染和扎染都可以啊……”

    程夫人说道“扎染我倒是知道,鱼子缬,鹿胎缬都会,西南夷的扎染技艺也有可观,可蜡染就真没听说过了。”

    说完去取来几匹细麻布“小油你看,这便是时下的扎染布料。”

    苏油看着上边的花纹“不对呀……”

    程夫人纳闷“哪里不对?”

    后世的扎染工艺,已经变成了一种艺术门类,很多小女生喜欢这个,在家里自己当做调剂身心的休闲娱乐。

    一般的工艺,能得到云彩,星空,棋盘等各种纹样,再结合蜡染技艺,能得到水墨山水花鸟,几乎能和国画媲美。

    现在这个扎染布,只是简简单单的蓝底小白点,也就是所谓的鱼子缬。

    不过这是女生喜欢的东西,而且技术厉害的在自贡不在眉山,苏油也只是在去进行非遗交流考察的时候了解过,只知道个大概。

    摸着下巴想了想“嫂嫂,这其实和折叠花纹钢拼出各种想要的花纹是差不多的道理,我们先这样看啊……”

    说完取出纸笔画了起来。

    “嫂子你看,通过这样折叠,拧转,绑扎,可以得到云纹……”

    “这样折叠成细条,贴在粗麻绳上,再用细绳扎紧,能得到奇特的绳纹和线纹……”

    “……这个方法是最简单的了,就和折叠锻打一样,先画出线条,在用线穿插,最后抽紧,空白处用废麻料填实,绑到竹筒上浸染,这样就能染出漂亮的几何形状这是三角格子扎法,这是四方格子扎法,这是席子纹扎法……总之万变不离其宗。”

    “之后便是进阶模式用各种不同的扎法得到各种不同的图案,最后组成一幅画。”

    “……比如用不同的扎法,分别得到叶子和树干,组成一棵大树,或者得到一株芭蕉……”

    “……再往后,便要结合蜡染工艺了,先在皮板上刻出镂空的花纹,直接用料涂抹,可以得到蓝色图案。如果用蜂蜡涂抹后再整体浸染,蜂蜡部位不进颜色,可以得到蓝底白花效果……”

    “……两相结合,再配合裁剪,让想要的图案出现在衣着上想要的地方,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最后得到一件类似工艺品一般的服装。”

    “……蜡染还可以有另一项进阶,便是深浅多色重复套染。比如我要染一朵花,花瓣外浅内深分三层,便可以先用带大花瓣的皮版刷腊,染出一层底色再刷小花瓣,再染一次,颜色由深到浅,可以染出多色多层的图案来……”

    程夫人惊喜地道“这就跟多色套印技术类似对吧?”

    苏油一拍脑门“嗐!忘了嫂嫂是程家出来的了,这个你们本身就是行家!”

    程夫人喜滋滋地道“那倒是,刻工都是现成的,明日我边去找你姻伯求助去!”

    三日后。

    码头上晨雾还未消散,城门也还未打开。

    李老汉和两个儿子挑着菜挑子朝城门口走,准备进城。

    他在城郊有五畦菜地,靠着这五畦菜地和辛苦劳作,一家人日子过得还算舒服。

    就是儿子大了,眼见着就要满十六,要说媳妇了,这事情有点焦心。

    天色未明,三人前后脚走着,草鞋在青石板上啪嗒啪嗒响。

    前头的小儿子突然说道“爹,城门口亮着哩。”

    李老汉抬头一看,果然薄雾中有隐隐火光传来“这朝廷又改章法了?提前开门?那明天得起更早了。”

    说完有趁机教育两个儿子“卖菜就得赶头一波,人家见你勤快,一天不落,慢慢便会习惯从你这里买,现在城里已经有二三十户人家,几处店铺固定收我们家的菜,为的啥?为的就是你老爹我风雨无阻天天送到,以后这便是你俩小子的活了。”

    小儿子不开心了“爹啊,每次送完菜都时日尚早,你就急着撵我回去,我也想逛逛眉山城!”

    李老汉骂道“逛个屁!城里头有啥好逛的?一丈的绸子两贯钱,少看少糟心!那就不是我们泥腿子的福德!”

    大儿子也说道“老二啊,你少让爹操点心吧!这眼看就要十六了,家里活那么多,好好干多挣点钱,年底就托幺姑给你说房亲!”

    说话间来到义棚了,原来城门并没开,而是这里热火朝天。

    好些人已经在这里吃上了,还有好些人在旁边站着,看那两口大锅。

    李老汉活了这么几十岁,就没见过这么大的锅子。

    一口锅里,煮着一大锅豆腐一样的东西,不过看着明显更细嫩。

    另一口大锅就奇怪了,锅上倒扣着一个木盆,木盆上边摞着好几摞拳头大小的蒸笼,像一根根小柱子。

    一个半大小子在边上翻着蒸笼,不停地将下边的小蒸笼和上边的交换,李老汉才发现木盆底子上有几个走气的孔。

    这小笼笼一翻动,馋虫可就下来了,什么东西这么香!

    一个船头领着几个船工进了棚子“哟?眉州城这么早就能吃到早饭了?这都是啥呢?”

    又一个穿着干净粗布衣服的半大孩子走过来,正是小七哥张麒“好叫这位大哥得知,这是豆花饭,这是配菜鮓笼笼。”

    那船头就对周围几个人笑道“还说进城再吃早饭,看样子用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