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页
亲自来大殿迎接, 便是一种态度。 放缓了语调,不用本宫而用我自称,也是如此。 这母女才在内殿坐下,忽然听到外面内侍通传,却是皇帝来了。 皇帝见到妙玉的头一句话便是:“端慧,你没受委屈吧?” 皇帝也不蠢。 吴贵妃也好,贾元春和周贵人也罢,都是太上皇的人,都是靠着太上皇上来的。眼下皇帝也只能看着她们三人在眼前蹦达,就是罚,也只能这么罚,重了都不成。 妙玉答道:“母后方才也这么问呢。父皇,女儿很好,戴公公来得快,女儿没受委屈。” 皇帝道:“那就好,那就好。” 皇后道:“万岁一定是担心端慧,这才回来得这么早。” 皇帝瞪了皇后一眼。 妙玉立刻起身行礼,道:“是女儿的不是,让父皇担心了。” 皇帝连忙伸手虚扶,皇后则赶紧把妙玉拉了起来。 “好孩子,自家人,不讲究这些。” “是啊。你是朕的女儿,朕怎么能叫你让那几个没眼色的欺负了去?”皇帝道,“算了,不说这些不开心的事儿。端慧啊,听说你那庄子上今年收成一万万斤粮食?” 皇后倒吸一口气:“一万万斤?” 妙玉道:“是的,母后。红薯吃肥力,产量高。今年女儿的庄子上种了五万亩红薯,因为舍得肥料,产量惊人,平均亩产两千五百斤。目前还不清楚这是不是红薯的极限。” 皇帝都傻眼了。 他接到奏折的时候,还以为下面的人夸大了,敢情不是夸大,而是下面的人尽量少说了。 “当真?红薯的亩产当真高达两千五百斤?” “是的,父皇。” 看着皇帝的神色,妙玉决定先给皇帝打个预防针:“父皇,这红薯果然是高投入高回报。这一年下来,女儿在肥料上就砸了不知道多少银子。不说那些蚯蚓土和粪肥,就是泥炭都是一笔账!女儿可是花了真金白银地买了水田挖泥炭种红薯呢!” 皇帝立刻想起了李家洼。 他记得很清楚,虽然李家洼这个地方怕旱又怕涝,可当不得是水田,真真好价钱。而妙玉买下来之后竟然不种稻米,而是用来挖泥炭! 如此败家行为,全天下也只妙玉这独一份了。 可是一想到再好的水稻田,一亩也不过四百斤,跟亩产两千多斤的红薯一比,起码也要六年才能挣回来。 更别说这里头的本钱和人力了。 只是一想到那水田挖了泥炭之后就不能再种稻米,皇帝也心疼。 皇帝的神情当然瞒不过皇后,皇后略一沉吟,就知道了皇帝的心思。 她道:“端慧啊,李家洼那边挖了池塘之后,风水可顺?” 妙玉立刻答道:“回母后的话,说也奇怪。女儿问过当地的老人了,老人们都说,换了往年,他们那边早旱上了。可是今年,托了那几亩池塘的福,虽然有旱的迹象,可是及时浇上了水,虽然减产了些,却没有颗粒无收。倒是出乎意料。今年是旱,来年不知道遇上了洪水会如何。若是能连涝也能避过,便能确定这池塘于风水有利。” 皇帝一听,心里就记下了,打算回头派个人去瞧瞧。 或者他自己去瞧瞧。 舍了几千乃至是几万亩水田,换取周围几个县几十万亩乃至是上百万亩田地的收成,这笔账,他还是会算的。 妙玉犹豫了一下,又道:“其实有件事情,女儿想讨父皇一个示下。” “你说。” “女儿在民间的时候就曾经听说过,京畿外面很多地方十年里面有一年风调雨顺都是好的。偏偏这一代是华夏腹地,人口众多,一旦闹个灾荒,京畿立刻压力暴增。这两年外面的兆头也不好,邸报上总是轻描淡写,可是女儿的庄子上不说每个月,每个季度都会有流民求收留,还不少。庄头都说外面的情况不大好,怕是哪里又遭了灾,只是下面的官员为着政绩遮掩了。” 皇后立刻去看皇帝。 皇帝只能叹气。 妙玉身在深宫都能知道的事儿,他哪里不知道?粉饰太平,那是那些官员常干的事儿,等遮掩不住了,就是一场大灾,朝廷买单。 这种事儿,他在做皇子的时候就不知道看了多少回了。 “当真?” “当真。” 皇帝犹豫了一下,道:“端慧,你的庄子能容纳多少人。” 皇帝很清楚自己眼下是个什么情况。可以说,如今朝堂大部分权力都在太上皇的手里,万一外头有个什么事儿,罪名肯定是在他的头上而不会由太上皇背了不是。可是对于皇帝来说,万一百姓因为饥饿而造反,青史留污名的,便是他了。 这是他绝对容忍不了的。 不是他的错,他也不想背锅。 妙玉想了想,道:“只要父皇允许女儿便宜行事,想安顿多少人都可以。” “便宜行事?” “是的。允许女儿鼓励商贸,从外地采购粮食,提供足够的盐巴,保证食物不腐坏。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流民之于女儿便是多多益善。” 皇帝的眼神锐利起来了:“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当然,父皇,女儿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女儿也愿意接受文武百官的监督。” 公主府使用的人,也都是皇帝委任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