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节
基本都是存货。 知道她的项目,宋知山十分支持。 有很多的科学家钻研起了取暖设备,这些设备很多都是依赖于电力。 大规模铺设暖气成本高,动作大,耗时长,而且还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要搬迁,上面更倾向于建造一些比较方便,又能循环利用的产品。 在这寒风中,家家户户都躲在家中不出门,只有一些特殊工作的人群裹得跟熊一样出门了,比如必须的清洁道路人员,他们要是不工作,道路就无法行驶,如果不是提供了相应的设备,还有高额的奖金补贴,他们都不愿意冒着寒风干这份活了。 苏庆打电话给苏涛,关心他这边的情况,他的声音透过手机传来,中气十足:“我开了苏苏送的发电机了,用了一下,好着呢,家里什么都有,不用出门,保暖衣够暖和,刚刚我打开窗户,太冷了,受不住,这天气真是太邪门了。”女儿说要跟苏苏打好关系,他嘴上应了,但是和他感情好的是大哥,侄女那边,这么多年都这样过来了,他做不出那种故意套近乎的事。 苏涛:“保暖衣是好,真的冷,我刚刚开了一条缝透气,赶紧关上了。” 苏真真听着他打电话的声音,笑了笑。 这几天晚上,她一晚上起来几次去看看他们的情况,查看温度是否合适,确定没有什么意外情况,这才安心的睡了。 这波寒潮,网上太多家里老人无声无息被冻死的新闻,看得她触目惊心。 当这寒潮过去的时候,气温开始逐渐回升,回到了零度左右,零度也并不暖和,但是相比起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已经足够让人感动了。 在这期间发生了许多悲伤的事,但是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温度升温后,火葬场的生意十分兴旺。 有的人粗略的计算了一下,让人触目惊心。 在之前的太平年头,懒一些,不思进取一些,基本上能挣点钱,过不上什么享受的好生活,但总能吃饱穿暖,但是在这个时候凡是懒惰一些,拮据一些,可能会饿死、冻死。 也有很多人因此责怪起了国家,责怪国家没有给他们帮助,因此有亲人冻死。 一旦有人说让他们出国,去别的国家过好日子,又都沉默了。 国外的情况一点没比国内好,还因此发生了好几起□□,真是让人无法理解,这样的天气,居然还有人去□□? 当苏荞初的防寒衣公布的时候,已经陆陆续续有其他的御寒防寒产品面市,她并不是第一个,但是大家很捧场。 当然,最终一切还是看数据说话,经过检测,穿上防寒衣以后,在零下二十度内,身体不会感到寒冷。 如果再穿一个防寒服的话,那么在零下五六十度的情况下也没问题。 防寒衣是贴身穿的,里面不能穿太多,它要利用人体自身的温度去发热,而防寒服的话,它看起来像一件充气服,也可以说像太空服,它里面也确实是充气的,那些气体是特定的,会帮人阻隔外面的冷空气,而且还有能抵挡部分其他的伤害,比如冰雹。 戴上帽子之后,有冰雹砸下来,也是砸在气垫上。 这是苏荞初一时之间没办法把星际时代性能顶尖的防寒衣给复制出来,有些材料她卡住了,于是她剑走偏锋,分成了两件。 这样子可以更大的考虑到普及的成本。 顶尖的防寒衣也做出来了,在零下一百度的情况下也能御寒,但是价格就一个字——贵。 大部分人都出不起的价格。 就算出的起也造不出来。 材料紧缺。 如果寒冷成为常态,防寒用品必不可少,定价太高,很多人就买不起了。 宋知山拿到的时候没忍住,对苏荞初鞠了一个躬。 有很多话想说,但是有说不出来,只说感谢,又太单薄了。 于是他就把感谢换成了行动,本来苏荞初身边就被照顾的十分妥当,现在更加细致了。 实验室扩大,设备增加,研究人员增加,投入资金增加,衣食住行,自有人打理的妥妥当当。 她实验室扩招,很多人因此积极报名,本大学内是最多的,谁叫他们近水楼台呢。 苏荞初是面试官,出了一份试题,择优录取。 当成绩下来的时候,有人优,有人喜。 张莹就属于喜的那一波。 她从日不落国回来了,学历看上去还可以,现在这种时候,对于掌握了丰富知识的研究人员显然是欢迎的,有许多民生项目需要他们去研究。 在一众发来了橄榄枝的地方,张莹选择了去目离市。 目离市并不是他们这种归国留学生的首选。 它位于中部,地势不低,但也不是很高,首都都被迫搬迁了,而且是搬去第三阶梯,目离市它位于第二阶梯上,老实说,不是很保险,现在第一阶梯都要全军覆没了,目离市又能坚持多久? 她父母也不赞同,但是谁叫这里有个苏荞初呢。 她一提出苏荞初,她父母就没话说了。 到了需要撤退的时候,国家肯定不会让这些科研人员出事的,他们是大宝贝。 加上苏荞初,她的成果总的来说并不是很多,但一个赛一个的实用。 普及率高的惊人。 研发时间又短,被普遍认为是之前被耽误了的天才大佬。 能到她手底下干活,是件好事。 张莹先是来到目离市综合大学任职,现在终于考核通过了! 张莹笑容灿烂。 随着天气预报一波波的昭示未来的不乐观,防寒衣和防寒服成了生活必备物资,产量也逐渐跟上来了,线上线下都有销售,但是无一例外,都需要靠抢。 手快有手慢无。 要等到全部普及,显然还需要一段时间。 相比起其他一钻实验室就不知外面天崩地裂的研究人员,苏荞初在这方面比较“散漫”。 研究的时候十分投入,但是休息的时候也很享受。 手底下人更充裕了,苏荞初有了些空闲,在宋知山又一次问她学校邀请开讲座的时候,她同意了。 宋知山:“! 之前就有人这么提议,但是她都拒绝了,这次他例行询问,本来以为还是拒绝,没想到得来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宋知山:“那我就去准备了,你什么时间有空?” 苏荞初:“后天下午吧,两点半到五点。” 宋知山:“好,我去准备。” 学校领导一收到这个消息,立刻就沸腾了,开始为讲座做准备。 一开始建议在学校内最大的教师,随后很快被放弃,改为会议厅,但是当消息发出,踊跃报名的人数一下子就炸了,就算加以限制,仍旧不够用,就变为体育馆。 那里本来没有桌椅,那就手动搬桌椅过去。 再不够,就在边边角角站着。 苏真真没有听讲座的资格,因为位置不够,有年级限制,年级比较低的,没有资格报名。 而他们大学本来人数没那么多的,但是沿海那些城市的学生加入进来以后,学生的人数就一直在膨胀。 学校宿舍本来是四人间,现在改为八人间,都还不够住。 加上妈妈研究行业的问题,并不会局限只有某一个系才能去,就有了个这结果。 但是她想去,最后她辗转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来这里当工作人员,检查进入的人是否真的拿到了资格,这样子她在门口站着,也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站着的人还少吗? 看着里面坐满了的人,还有两边一排排站着的。 太多了。 时不时还能看到金头发的留学生。 对此学校一视同仁,只要达标的都可以。 到了时间,苏荞初提前几分钟进场,看到了在门口的苏真真。 她轻轻点头,苏真真口中叫苏教授。 她们的关系并没有公开,在学校里,就几个人知道。 苏荞初到了台上,偌大的体育馆十分安静,眼睛都在注视着自己。 最前面两排,全是老师或者是教授,头发花白的不在少数。 苏荞初今天所讲的内容,主要是材料学。 间插入了一些其他知识。 有许多东西是共同的。 历史上,不专攻一科的科学家不少。 不过人里有穷尽,对很多人来说,还不等他们攀登到科技树的尽头,生命已经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寿命区区百年,太短暂了。 苏荞初并没有废话,略略讲了一句开场白,就进入正题。 “唰唰唰——” 国民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人边听边做笔记,除了她的声音,就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刷刷声。 苏真真很多都听不懂,内容越来越深入,但是这种氛围,让她心潮澎湃。 在讲台上的那个,被万众瞩目的人,被尊敬的人,是她的妈妈。 她以后要更努力才行。 不然被别人说,虎父犬子,她就要无颜面对妈妈了。 在一个半小时的时候,苏荞初让大家中场休息一会儿,她喝口水,别人也可以趁这个机会去厕所,或者是整理一下自己的笔记和疑问。 等到了最后半小时,就是提问环节。 他们要准备自己的提问。 还有很多人在整理自己的录音设备。 记笔记忙不过来,录音设备就很有用了,这个时候做不完笔记?没关系,回头慢慢整理。 等到了提问的时候,苏荞初刚一说可以提问,下面寂静了几秒钟,坐在第一排的老教授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