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凤舞隋末在线阅读 - 第五百三五章 耽罗来附

第五百三五章 耽罗来附

    /

    耽罗(dano)这个鸟地方,实际上就是后世的济州岛,中原文明对这个地方的记载,最早见于旧唐书刘仁轨传。

    此外,在《新唐书·流鬼传》中,记载着此地“居新罗武州南岛上,俗朴陋,衣大豕皮,夏居革屋,冬窟室,地生五谷,耕不知用牛,以铁齿杷土。

    此外,关于耽罗国的纪录,隋书《百济传》称‘聃牟罗国’,新唐书称‘儋罗’,其他还有耽浮罗、托罗、屯罗等称呼。

    根据朝鲜三国史记的纪录,耽罗国曾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六年(476年)臣服属于百济,并遣使朝贡。朝鲜半岛三国统一后,耽罗转服属于新罗,当时耽罗国王号称“星主”,据说此称号为新罗文武王所赐。

    不过在这个时代,不管是远在天边的隋人,还是近在咫尺的高句丽人、日本人,对于耽罗和耽罗岛上的情况所知都是不多,甚至都没有能够指出这个岛明确方位的海图,也就是李淳风和董耀汉的手上有一份黄小刚提供的海图,上面大致画出了所在的方位,并且黄小刚还按照思维惯性随手在地图上将此处标注为“济州”。

    而根据海图刚把六分仪给研究明白的李淳风自然不会去多想什么,看见海图上既然标注着有,那就肯定及一定有,因为天凤军的监军大人没必要拿他们开玩笑对吧!

    所以,在确定了航向之后,船队便从福冈出发,顺着北风一路向西,借助六分仪的指引不断修正航向,终于在十五天后抵达了耽罗的北岸。

    那么,从日本的福冈往济州岛西去,为什么会抵达它的北岸呢?

    这事说起来就有些复杂了,首先大家想过没有,从后世的海图上看,这济州岛也不算小了,又悬浮在朝鲜半岛的外海,可为什么在人类文明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前这个地方都属于莽荒地带,就算是古高丽人也要到北魏时期才发现和控制这个地方,这里就牵扯到一个后世可以拿来写成好几篇学术论文的自然现象,那就是日本海洋流!

    简单点说,在古帆式船和古桨式船的时代,行船看似主要靠天气,也就是风向,但实际上还跟洋流有很大的关系。

    而济州岛所出的位置,正好处在日本海的洋流出口位置上,因此如果要从中原地区的渤海甚至山东一带出发直航,在没有明确的航向指引情况下,船只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迎面而来的洋流冲到北面的辽东湾或者冲往南边的江浙、福建沿海,而如果从日本北侧出发的话,又会顺着洋流快速的绕过济州岛,还是被冲到别的地方去。

    所以,在没有导航技术的时代,想要登岛难度极大,也正是因为有这个原因,才使得济州岛的人迹和比文明活动大陆地区要晚上许多。

    当然,在古代想去济州岛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说就有一种意外可以让人抵达,那就是自然灾害。

    而恰好李淳风他们就遇到了这样的好事,自福冈出发的第七天,也就是船队刚刚离开日本大陆架进入深海区间的时候,好巧不巧的便遇上一股从东海的外海北上的冬季风暴,这个时代也没形成什么台风命名的机制,所以也不好给这股台风命名,反正在这股强度不是很强的台风吹袭和洋流的帮助下,船队在日本海岸与济州岛之间整整画出了一个类似“∽”形状的轨迹,也才终于登陆。

    然后在北岛登陆上去一瞧,先是发现这济州岛果然如野史记载的一样是个蛮荒之地,岛的北面直接没有人烟,后来绕道南岛才找到耽罗的国都三姓穴城(也称毛兴穴),也才瞧见一些人烟,不过很快发现当地居民很少、没有工农业、人民很贫穷、产出很匮乏,甚至连个像样的码头都没有。

    要知道此时的耽罗还不是后世那个耽罗国,只是一群聚居在岛的野民自给自足,有一个类似于部落首领的人在此管理。

    传说此地是由从济州岛中部的汉拿山北麓的毛兴穴(这是指山上的山洞)下来的三位神人高乙那、梁乙那和夫乙那所创,因此世代由高乙那部所统治,而如今的高乙那部的首领名叫高乙那都罗木,是个年仅十七岁的少年。

    然而,更为巧合的是,也即在船队停驻在三姓穴城近海的第二天,包括董耀汉、李淳风等人正坐了小船上岸,前往高乙那都罗木的王宫(就是个大帐篷)与他见面的时候,突然在三姓穴城外海的海面上出现了一座由各类垃圾还有船只、舢板以及各种残骸组成的,大小据说有一个小县城那么大的海上垃圾山,并且垃圾山上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在大声呼救和引燃狼烟。

    船队自然二话不说展开救援,然后居然从垃圾山上和周围海面上救下了一千七百多人,随后经过简单的甄别和询问才知道,这座垃圾山上的人既有日本长崎、鹿儿岛的渔民,也有隋朝江浙、福建一带的渔家,甚至还有闽越一带的疍民,都是被台风弄到这里来的。

    而刚好,此时李淳风他们的船队可是满载而归,船上别的不多,粮食可都是堆得差不多爆了舱,于是作为船队指挥的董耀汉和副指挥史耀元都不用多想,连忙命人打开船舱取粮赈济,并且组织人手对垃圾山进行清理和打捞,居然弄出了不少完好或稍事修缮也能使用的船只。

    而在这之后的事情,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到了,在休整了十几天之后,船队将要起航归国时,这些被救的灾民都自愿尾随在后,浩浩荡荡跟着返回中原,毕竟一来灾民自己肯定是没办法各自远航回归家园的,其次此时的耽罗又不是什么乐土,也不可能把他们都安置下来,再说天凤军的船队又好像是被刻意安排的样子,偏偏装满了粮食于此时出现在耽罗,不跟在后面吃大户岂不是傻么?

    甚至,也不知道李淳风他们在耽罗岛上还干什么事儿,居然还随船带回了五六百的耽罗人来,其中领头的还不是别人,正是如今的高乙那族长都罗木。

    然后的然后,十七岁的少年族长在海边的瑟瑟秋风之中,挺起打着赤膊的胸膛,用非常生涩的顿首礼向黄小刚下拜,然后用学得蹩脚的中原河洛话唱道“化外野民高乙那氏,愿从此归附天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