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11节
书迷正在阅读:逃生游戏的炮灰小少爷、神医不神、穿书后我成了反派的猫、神明游戏、总有人阻碍我认真工作、大明国师、【哨向np】白月光今天裂开了吗、色情生存阿尔戈号(NPH)、据说我是大魔王[快穿]、精灵掌门人
这些是最坏的情况,但是却没有人在这个时候敢开口说。 毕竟皇帝刚刚出事,详细的军报都还没有传来,如果堂而皇之的将这些话宣之于口,岂不是诅咒天子吗? 但是不说,不代表不会想。 作为最接近大明权力中心的一拨人,在场的诸大臣都心知肚明。 抱着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那么,就牵扯到另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旦他们担心的事情成真,那么接下来的皇位传承,该如何是好? 按理来说,皇帝有子,虽然只是个两岁的小娃娃,但是所谓传承有序,礼法大义在,不应当有什么犹豫。 但是礼法大义,终究要在能保住社稷江山的前提下,再去讲究。 若是社稷倾颓,江山不在,还讲什么规矩? 现在的情况下,国家需要一个能够担当重任,令朝臣百姓都能够信任的国之长君,不是一个还没断奶的小娃娃。 朝廷这十几年来,之所以军备废弛,弊病丛生,最大的原因就是天子幼弱,国无长君。 纵然是有三杨等一干大臣勉力维持。 但是,也仅仅只能是勉力维持而已。 如果继立之君,依旧是个两三岁的幼童,大明的未来前途堪忧。 但是这些话,是万万不能说出来的。 无论是从礼法的角度,还是从情理的角度,都不能说。 从前者来说,无论是立太子,还是皇位传承,都是有理可循,不容混淆的。 而从后者来说,如今掌握京中守备大权的,乃是太后娘娘。 若是提出此等诛心之言,怕不是立刻就会被绑了丢进诏狱。 国家大义,个人荣辱,就这么一下子摆在所有人的面前,容不得他们不得谨慎考虑。 末了,还是于谦最先开口:“臣以为不妥!” 于侍郎说话一向单刀直入,心中决断之后,便无犹豫,叩首道。 “圣母容禀,如今实乃社稷江山,风雨飘摇之际,我朝廷上下,若不能团结一心,令出一门,则神器分崩离析近在眼前。” “圣母欲立太子,本循礼法大义所在,然宫中皇子幼弱,此等局面,万难当天下万民之望。” “此刻若册太子,难免令人心浮动,上下揣测,臣冒死再谏圣母,请命郕王总摄大政,守卫京师,待风平浪静,天子回京,再行册立之事,方不负群臣百姓之心。” 于谦的话,虽然最后加了几分委婉,但是意思却依旧明明白白。 孙太后的脸色顿时一沉,凤眸中闪过一丝危险的光芒,冷淡道。 “于侍郎的意思,是指哀家任意弄权,置祖宗江山于不顾吗?” “臣不敢” 于谦低了低头,开口说道。 “你还有何事不敢?” 任谁也没有想到,孙太后突然就拍了桌子,疾言厉喝道。 “自入殿以来,你事事处处直指哀家插手政务,字字句句口称江山大义。” “何为大义?” “尔等皆熟读圣贤经义,值此大难之际,尔等不思报国忠君,营救天子,先是为南迁之议争论不休,尔后又欲阻挠太子册立。” “这便是尔等口中的大义吗?” 孙太后突然之间就发了火,一干群臣只得跪下请罪。 驸马都尉焦敬道:“圣母万勿动怒,臣以为,此等时刻,正是正本清源之时,唯有册立太子,方能安天下万民之心。” 翰林学士陈循也说道:“臣亦以为,储君乃国本社稷之重,应当早立,圣母有言,天子早有立太子之意,我等身为人臣,自当体贴上意,循旨册封太子。” 这两人的话,算是让孙太后的脸色略略好看了几分。 焦敬自不必说,勋戚和皇家向来是一脉相承,他是肯定会站在孙太后这边的。 至于陈循,他是翰林院学士。 翰林院算是侍从之臣,一旦太子册立,那么东宫属官必然由翰林院选用,他自然也是赞成的。 不过孙太后也清楚,仅仅只有他们两个的意见,份量远远不足。 他俩加起来,也就勉勉强强能顶得上一个于谦的影响力。 这殿中说话真正有用的人,可一直都未开口。 “胡老尚书,尔为先皇托孤重臣,又是礼部尚书,礼法传承之事,正当礼部执掌,你来说,哀家说得可对?” 孙太后转过头,对着白发苍苍的胡濙问道。 说白了,在场的这一大群大臣当中,真正说话顶用的,也就那么两三个。 于谦虽然看似出挑,但是他不过就是个兵部侍郎而已,涉及兵部的事情,他能做得了主。 但是真正像册立太子这样的大事,还需要看七卿这样的大佬的态度。 说白了,在这殿中的人,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左都御史陈镒。 他们的态度,才是至关重要的! 孙太后虽然久居深宫,但是到了六部七卿级别的人物,她还是略略了解一些的。 吏部尚书王直,外朝称之为大冢宰,位于百官之首。 但是他老人家已经七十岁了,早有隐退之心,平素向来明哲保身。 左都御史陈镒,风宪科道之首,外朝呼为总宪。 政绩扎实,从地方上一步步升上来的,朝局倾向不知,但是他和于谦两人私交甚笃。 礼部尚书胡濙,资历老年龄大,年纪比王直还要大上三岁,轻易不说话。 但是作为先皇托孤重臣,说话便份量极重。 三人当中,孙太后对胡濙的把握是最大的。 立太子之事虽然仓促,但是于礼法上毫无毛病。 作为礼部尚书,胡濙没有理由反对。 而且他是看着今上长大的,和宫中的关系相对好的多。 辅政多年,总有几分情谊在的。 因此,孙太后对胡濙的态度,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 在她看来,胡濙若是同意了,陈镒就算是反对,那么王直大概率也会保持中立。 到时候她就算是蛮横一些,强行下诏,也有很大的把握能够成功。 只是让她有些失望的是,胡濙似乎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反倒是陈镒先开了口。 “臣以为圣母所言无错,储君乃国本,册立太子合乎礼法大义,值此风雨飘摇之际,更当尽快令储本正位。” 严格来说。 陈镒这个时候,是不应该说话的。 殿前奏对,即便不是面对君上,也自有定制。 孙太后问的是胡濙。 那么只有等胡濙说完,其他人才能开口。 所以陈镒刚一说话,孙太后便心中警惕起来,差点便开口斥责他殿前失仪。 不过听了他的内容,孙太后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难不成,是她错怪陈镒了? 但是紧接着,就听到陈镒接着说道。 “然圣母不可不虑,京城内外,需上下同心方能固守京师。” “如今储本幼弱,难当大任,京城庶务若以辅政之名,恐难上行下效。” “故臣请太后下诏,先命郕王监国摄政,总理庶务,尔后再立太子,以安天下之心。” 原来是打的这个主意。 孙太后拧了拧眉毛,想要开口反驳,但是还未说话,便听得胡濙开口道。 “圣母容禀,册立太子乃是大事,礼部需择吉日,行册立之礼,至少需要数日准备,而我大军军报,一二日内便会到京,故臣以为,当先命郕王总摄大政,再行东宫册立之事。” 胡濙说完,朝着王直的方向瞥了一眼。 于是王老大人也上前一步,淡淡地道。 “胡尚书所言,合乎礼法,又兼顾民心朝局,臣亦以为是,请圣母虑之。” 短短片刻,一直闭口不言的三位大佬都表明了态度,完全不是刚刚那副惜字如金的样子。 孙太后扫视一周,无奈的叹了口气。 事已至此,她也知道,这便是最好的结果了。 于是便道:“既然如此,便照诸位之意办吧!礼部先拟个奏本,将册立日子定下,朝廷诸般庶务,暂由郕王总理,哀家乏了,今日便到这吧。” 说完,孙太后起身,在内侍的搀扶下,便回了慈宁宫。 其他的各位老大人们,也纷纷起身,只是脸上却依旧是愁容不展。 太后这算是功成身退,回后宫安歇去了。 但是他们要面对的事情,可才刚刚开始 想想军报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汹涌的舆情和朝议,老大人们纷纷感到一阵头疼,唉声叹气的走出了大殿。